8月2日,2025中国通信学会科学家蓝海论坛“卫星互联网”专题会议在乌鲁木齐顺利召开。来自英国萨里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团队的专家学者,围绕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组网技术和资源协同等方面的最新思想及科研成果进行深入交流。本次会议由电子科技大学朱立东教授主持。
朱立东教授以《卫星互联网发展及关键技术》开场,指出卫星互联网正从传统的补充性网络演变为核心数字基础设施,未来将在6G“空天地海”全域连接中发挥支柱作用。随着星链二期、中国星网等巨型星座的部署,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将迎来应用爆发期,并通过3GPP NTN标准化实现与地面网络的深度融合,重塑全球数字基础设施格局。
英国萨里大学孙智立教授在《卫星互联网面向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中提出,多轨道星座(LEO、MEO、GEO、HAPS)和多接入融合是未来发展方向,通过SDN、SD-WAN及端到端编排,可实现不同轨道间的无缝业务连续性,发挥各类卫星优势的互补作用,提升服务覆盖与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肖丽霞教授的报告主要是针对低轨卫星高效编码调制难、抗移动性传输难、用户高效接入难等挑战,他们团队提出的基于极化码的编码调制一体化系统及基于极化码冻结比特免同步算法,显著提升链路稳定性与接入效率。她还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低轨卫星物联网半实物仿真平台和基于WebGL的巨星座任务规划仿真平台,为低轨卫星物联网的验证与可视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高镇教授在《星基通算融合:从语义传输到Token通信》中探讨了卫星通信与计算的深度融合,提出在星基网络中引入语义传输和Token化通信模式,以减少无效数据传输、优化链路利用率,并为星地一体化智能服务奠定基础。
航天工程大学熊婷讲师的报告《低轨卫星网络中的遥感、通信、计算资源协同调度策略》提出了JORCA迭代调度算法,可在有限卫星资源条件下最大化任务完成率,并在仿真中表现出接近最优策略的性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谢玖和电子科技大学吴琦则分别介绍了《面向星地融合网络的单播多播协同传输资源调配方法》和《卫星边缘计算网络中的联合计算卸载与服务下载》。两项研究聚焦于提升星地融合网络和卫星边缘计算的效率与灵活性,为未来卫星互联网在内容分发、边缘计算、智能调度等方面的落地提供了可行方案。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卫星互联网正处于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商用的关键期,其与移动通信、6G、AI、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将为全球连接带来全新格局,并在应急通信、智慧海洋、低空经济等领域催生丰富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