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探索理论极限,前瞻新兴技术发展路径,2025蓝海论坛“通信基础性极限与新兴技术”专题会议成功举办

82日,2025中国通信学会科学家蓝海论坛“通信基础性极限与新兴技术”专题会议在乌鲁木齐顺利召开。来自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多位专家作主题演讲,聚焦通信基础理论前沿问题及未来关键技术,涵盖近场通信、6G多天线系统、语义信息理论、有限码长信息论、量子算法、巨星座网络以及极化码等方向,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激发跨界创新思考。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吴泳澎教师主持。



北京邮电大学张宇翔副研究员以《6G XL-MIMO近场理论分析与实验观测》为主题,介绍了近场信道测量与建模、系统容量分析和算法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被3GPP采纳为近场信道模型标准,为6G XL-MIMO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随后,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袁弋非带来《6G多天线技术》报告。他介绍了应对MIMO高成本、高能耗的多项应对路径,包括通过混合结构和超材料阵列降低硬件成本、通过时域信道特征提取降低CSI反馈开销,以及通过多小区协同簇构建提升系统鲁棒性,实现低延迟、高效切换。

        


北京邮电大学牛凯教授分享了《语义信息理论与方法》,阐述了语义信息是语法信息的逐层提取与抽象。他提出语义信息的认知框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信息论向语义层的自然延展,并结合图像压缩等应用场景展示了其在实际感知任务中的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吴泳澎教授则以《有限码长信息论》为题,聚焦短包通信和极低时延场景下的编码设计与极限理论。他从源编码、信道编码到联合编码系统三个维度展开介绍,特别强调有限码长下的信息理论分析对6G高可靠、低能耗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价值,并展示了在CSI反馈、多用户接入等问题上的理论应用。

       


浙江大学副教授沙威在《量子退火算法及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中,探讨了量子计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优化能力。他系统介绍了量子退火硬件及其在波束赋形、资源调度中的实际应用潜力,并展望其在通信计算融合方向上的发展路径。

       


来自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青年研究员徐文君带来《复杂异构巨星座时敏信息年龄问题》报告,提出“信息时效”在天基遥感星座中日益成为关键指标。他从信息新鲜度建模、复杂网络探测能力“涌现”现象、优化调度等多个方面剖析了当前研究进展,并对巨星座在时敏通信中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会议最后,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袁沛鸿以《极化码的自适应复杂度与软输出解码》为主题,介绍了其团队在极化码低复杂度、高性能解码方面的突破。他提出了SCOS(复杂度自适应SC解码)、SO-SCL(软输出SC List)等方案,并提出基于码本结构的信道估计方法PCCE,无需额外导频即可实现解码与估计融合,推动极化码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实用化落地。

本次专题会议主题鲜明、内容密集,展现了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在6G及未来网络演进中的创新思想和潜力,也为与会青年学者提供了前沿视角与合作启发。未来,通信学会将继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我国通信科技高质量发展。




Pubdate: 2025-08-19    Viewed: 46